疾风知劲草,淡泊品真性
——记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
郑俊怀,男,汉族,52岁,中共党员
工商管理硕士,高级经济师,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,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兼CEO。
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,郑俊怀当选代表,这不仅仅是企业实力的表现,也是郑俊怀个人生涯的里程碑。2003年,郑俊怀又被评为中国50位创业企业家之一。数年间,郑俊怀多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企业家、优秀共产党员、全国劳动模范。
1983年,郑俊怀临危受命,担任了当时已濒临破产的呼市国营回民奶食品厂厂长。该厂就是伊利集团的前身。在郑俊怀的带领下,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奋斗,这个在当时年利税仅4.7万元的小厂,发展成了今天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——伊利集团。
在伊利集团任职的二十多年中,郑俊怀凭着超前的改革意识,率先在企业内部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,在分配制度、人事制度、劳动用工制度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三项制度改革,1993年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凡的决策艺术完成了股份制改造,企业效益连年翻番。1996年伊利股票上市,成为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,伊利股票凭借良好的经营业绩,入选上海证券交易所“30”指数样板股;连续四年入选“中证·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”,列第5位,成为证券市场里被公认的绩优蓝筹股。2003年,伊利集团又荣膺中国上市企业经营业绩百强之冠。
截止2002年末,伊利集团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8.99亿元,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.1 亿元,实现净利润1.42 亿元,上缴税金3.46亿元,实现每股收益0.73元。
扎扎实实做大做强企业,是郑俊怀心中永远不变的目标。“伊利”股票上市后,企业得到了大量资金,这些钱怎么花?有人说应该做房地产等来钱多或来钱快的项目。郑俊怀说:“我们还是要立足主业,做自己的强项。”
为了保证奶源的充足和优质,“伊利”在东北、华北等地建立了奶源基地和生产基地,形成了奶牛养殖、乳品加工、销售的良性产业链。是内蒙古自治区有几十万农户靠养奶牛脱贫致富,奶牛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,“伊利”也成为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龙头企业。
手上做着中国市场,眼里瞄的却是世界前沿。近年,伊利集团先后投资4.2亿元实施技术改造,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型到科技效益型的转变。无论其引进的丹麦海耶公司的冰淇淋生产线、德国GEA公司和瑞典利乐公司全自动化无菌奶生产线、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和德国海西亚公司保鲜奶生产线,还是引进的德国婴幼儿奶粉生产技术、荷兰GM公司和瑞典阿伐拉法公司的鱼骨式挤奶器,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。一流的技装水平,独立的研发体系,使伊利具备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。
如今的伊利集团拥有国内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,同时还将用三年的时间建成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。
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,伊利集团提出“用全球的资源,做中国的市场”,推行“以人为本、制度为保障、团队为前提,平等信任”的企业文化,以不断创新、追求人类健康生活为己任,力争在2005年,实现中国乳业第一品牌目标,2012年,进入世界乳业20强。
|